10月16日,正蒙一院思政名师工作室组织师生围绕“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讨论,活动由王昱程老师主持,来自正蒙一院的10余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旨在打通哲学理论与日常实践的通道,让抽象的唯物辩证法转化为可应用的生活智慧。
活动伊始,王昱程老师以“日常社交中如何处理个人需求与他人期待的关系”等贴近学生日常的问题为引,引导大家联想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联系”“发展”等核心概念。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尝试用辩证法视角分析:有人提到“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对应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人发现“习惯养成的过程”暗含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现场交流氛围轻松且深入,抽象理论逐渐与生活场景建立联结。
在讨论深入阶段,王昱程老师针对学子们的思考方向,进一步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用价值。他指出,唯物辩证法并非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分析问题、解决困惑的思维工具。面对选择时,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不同选项的长远影响;遇到困难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挑战,避免陷入短期焦虑;处理矛盾时,通过“抓主要矛盾”找到问题关键,减少内耗。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讨论打破了对唯物辩证法的距离感,意识到哲学思维能切实帮自己理清生活中的困惑。
王昱程老师在总结时强调:生活中的许多困惑,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困惑。希望大家能将辩证法的核心思路融入日常,用更理性、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让哲学真正服务于生活。
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技自立自强意识、厚植报国情怀,10月15日,吕红波思政名师工作室以“科技筑梦,报国担当:新时代青年的创新使命”为主题,在正蒙二院举办“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本次活动由杨香宁老师主持,旨在将前沿科技动态与家国发展需求带入学生社区,帮助学生厘清“科技何为、青年何为”,自觉将专业学习与强国使命紧密结合。
活动开场,杨香宁老师以视频“何谓科技报国”为切入点,打破了学生对“科技报国=实验室科研”的单一认知。为让概念更鲜活,杨香宁老师结合具体案例——从“华为海思团队十年磨一剑突破芯片技术封锁”,到“乡村振兴中‘数字新农人’用直播技术打开农产品销路”,再到“文科生参与制定地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清晰展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都能成为科技报国的“发力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科技与国家命运同频、与个人生活共振”的现实意义。
现场播放的《大国重器・青年说》短片中,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航天工程师、28岁的新能源研发团队、26岁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分享奋斗故事,既让学生看清我国科技发展仍面临的挑战,更激发了大家“为国突破技术壁垒”的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了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活动在互动环节达到高潮。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积极发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将专业所长与国家需求结合的思考深度,以及“敢闯敢创、报国为民”的青春底色。杨香宁老师对同学们的分享给予肯定,并发出殷切寄语:“科技报国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课堂学习、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次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希望大家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脚踏实地’的钻研态度,把个人的科技梦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书院育人体系,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10月15日,正蒙三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以“当青春遇见AI:在时代浪潮中感知个人坐标”为主题的师生座谈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苏晓茜老师主持,来自商学院的十余名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学习与生活、青年一代如何面对技术变革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活动伊始,苏老师引用总书记讲话,进行开场导入,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感悟个人与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轻松愉快的交流环节,各位同学踊跃发言。白若楠同学结合自身经历的分享,尤为引人深思,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AI不是遥远的科幻,它早已悄然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他讲述了几个真实案例:每天清晨,他通过AI语音助手规划一天的学习任务,系统根据他的作息和作业量智能调整提醒时间;在学习英语时,他使用AI翻译与口语陪练软件,不仅纠正发音,还能模拟真实对话场景,让语言学习更高效;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他借助AI文献检索工具,在海量资料中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并通过AI生成思维导图,理清知识结构的脉络。“以前要花几个小时整理的内容,现在半小时就能完成,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可以用来深入思考和拓展阅读。
刘萱同学谈到:“以前我觉得‘时代’是一个很宏大的词,离我很远。但当我亲手用AI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我不仅是这个智能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她感慨,个人的成长轨迹正与技术发展的浪潮同频共振,“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AI不是替代我们,而是赋予我们更强大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用它去创造价值,去温暖世界。”
活动尾声,苏老师进行总结:各位同学的分享,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青年责任意识的觉醒。当个人生活与时代脉搏同频,青春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在全民族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指示精神,10月17日正蒙四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以“铸牢爱国情怀,推进统一大业”为主题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活动由孟泽洲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孟老师首先就近代台湾的主权隶属和政权更迭问题做了简单回顾,主要围绕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率军队收台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非法侵占,以及全民族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依法收回对台湾的主权等历史事件展开讲述,强调今天的台湾问题是由国共内战遗留下的政治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其后,他重点围绕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不同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对台政策做出解说,就20世纪90年代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和台湾问题的现实做出解读,特别是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抛出的“新两国论”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实质反映出民进党当局企图借外部势力的力量“以武拒统、以武谋独”。同时他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有决心和能力解决台湾问题。
在讨论环节,学生代表李崇祎同学分享参与活动心得,他认为,通过参与本次活动使她对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作为青年大学生,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学习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积极做两岸交流的使者。武可欣同学则从国际政治视角谈到,面对台湾问题“国际化”挑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综合国力提升夯实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军事手段,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基础。
本次活动通过历史叙事与现实批判相结合、理论阐释与情感共鸣相统一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口,新时代青年当以史为鉴、胸怀大义,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决策部署,以扎实举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学生心中扎根、在实践中见效,10月16日下午,正蒙五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以“光影照初心,吾辈当自强”为主题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本次活动由樊潇飞老师主持,正蒙五院八名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开篇,樊潇飞老师以“一张老照片、一家照相馆、一段不屈史”为切入点,将南京某老字号照相馆的历史故事作为讲解主线。她通过展示该照相馆留存的抗战时期老照片,结合史料细节,生动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众在苦难中坚守、在团结中抗争的历史片段。
随着讲解的深入,现场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认知,分享对“光影照初心”的理解。护理专业李甜鸽同学来自东北,她听完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后深受触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御敌的故事,今天通过老照片看到南京民众的抗争,更让我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历史里、融在血脉中的信念。”医美专业2501班李卓琳同学则从文化传承角度发言:“照相馆留存的老照片是鲜活的历史教材,它们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战火中没有断裂,反而因各民族的守护更加坚韧。作为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这种团结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背后的民族力量。”口腔专业的学生也纷纷表示,通过南京照相馆的案例,对“吾辈当自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自强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以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最后,樊潇飞老师对学生的分享与思考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以南京照相馆案例为核心的抗战故事讲解,既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传承。她寄语全体学生:“光影记录初心,历史照亮未来。希望大家从抗战故事中汲取民族团结的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习与生活,既要做历史的铭记者,更要做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国家发展的奋斗者,以‘吾辈当自强’的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