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正蒙一院思政名师工作室组织部分学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专题讨论。此次活动由肖森迪老师主持,邹驯智副教授受邀参加,师生齐聚一堂,共话民族团结,凝聚青春力量。
讨论中,肖森迪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该文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其后,肖森迪老师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从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和现实发展等角度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邹驯智副教授则结合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分享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与感悟。大家纷纷表示,要自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践行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年智慧。
为进一步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并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10月9日,吕红波思政名师工作室在正蒙二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思政力量进书院书院活动。本次活动由刘春涵老师主持,由学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分享民族团结故事,表达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同。
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从历史事迹到现实见闻,娓娓道来。杨清媛同学讲述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认为这不仅是一段和亲佳话,更是古代不同民族间交流融合、共促和平的生动实践,体现了超越族别的家国情怀与担当。黄龢同学则提到了“文成公主进藏”,强调其带去的不仅是唐蕃友好,更有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丰碑。除了历史人物,谭淏天同学还分享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并肩作战、共御外侮的革命历史。
在分享中,大家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早已命运与共、血脉相连,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李盈燕同学在分享感受时说:“以前觉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但通过这些具体的故事和身边各民族同学日常的友好相处,我深切感受到,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我们本就是一个共同体。”刘芮彤同学则表示:“作为汉族学生,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在日常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率。”
刘春涵老师在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后,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与引导。她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广为传颂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纽带。我们要深刻理解‘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将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各民族同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本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感悟的平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它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为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引导新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开启人生新篇章,10月10日下午,正蒙三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主题为“新起点·新规划·新动力——解锁大学成长密码”的师生座谈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李文莉老师主持,来自书院的十余名新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李文莉老师以“大学是一张待描绘的蓝图”为引进行开场导入,鼓励同学们“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希望大家敢于做梦、勤于规划、善于行动,将大学时光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在探索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轻松融洽的交流环节,不同专业的新生踊跃分享。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张宇博同学坦言:“大学是我创业梦想的起航点。我计划在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未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刘佳怡同学则表达了她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大学浓郁的艺术氛围让我倍感温暖。我将夯实专业基础,增强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目标坚定地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的真诚分享引发了在场同学的共鸣,大家也就如何平衡学业与社团活动、如何利用学校资源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活动尾声,李文莉老师进行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与规划,并勉励大家:“大学成长密码就藏在每个人的行动中。希望同学们以更清晰的规划和更饱满的热情,开启大学新征程,让大学时光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精神在青年学生中落地落实,10月10日,正蒙四院思政名师工作室举办了一场以“‘多元’与‘一体’:我眼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本次活动由张用建老师主持。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呼应、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升华,通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思想引导等方式,推动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个人的实践要求。
在理论学习阶段,张老师以视频《国歌里都在唱的中华民族从何而来》为教材,引导同学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纵深,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经济、政治、历史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滚雪球”式的过程,正是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这份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在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从感性认识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感悟,或从多彩的中华文化角度分享各自家乡最具特色的风俗、美食、节日等文化现象,或从历史和理论角度谈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或从日常生活场景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具体体现、面临挑战以及应如何强化等问题。现场氛围活跃,在思想碰撞与交流中,初步形成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共识。同学们对“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对“家”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中华文化的“多元”如同繁花,绚烂各异,但其根系却紧密相连、深植于同一片文明的沃土。“一体”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和欣赏“多元”之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认同与归属。
讨论的最终落脚点回到自身。同学们围绕“在大学校园里如何践行共同体意识”展开了热烈探讨。有同学认为应理性对待涉及民族问题的网络信息,抵制挑拨民族关系的言论;更多同学表示,要从学好专业知识做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学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从礼貌对待每一位同学,到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都是自己的责任。

在总结点评中,张老师希望同学们以本次活动为起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乃至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活动在深入的交流中落下帷幕。同学们表示,未来将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为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新时代党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10月10日下午,正蒙五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以“让民族团结‘石榴籽’绽放青春光彩”为主题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本次活动由高禾莹老师主持,正蒙五院十名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伊始,高禾莹老师指出:“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才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在座的各位同学来自不同地域,也有三位少数民族同学代表,作为青年一代,大家都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后备力量,理应肩负重任,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随后,会计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学习感悟,分享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2401班阿给旦·阿布都卡德同学谈到家乡新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以家乡民族团结故事为例,阐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播音2404班的段静雯同学则从文化传承角度,强调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如何在校园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青年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通过举办主题宣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同学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同时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各民族同学团结友爱。
活动最后,高禾莹老师进行总结。她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同学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争做民族团结的守护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伟大复兴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