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吕红波思政名师工作室以“铭记胜利荣光 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活动通过影像回溯、师生共话、精神践履三大环节,引导青年学子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活动由吕红波老师主持,来自正蒙二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孙玉然等12名同学参加学习研讨。

一、历史回望:阅兵盛典激荡家国情怀
活动伊始,师生共同回看九三阅兵仪式视频片段。当看到受阅方队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的节奏通过天安门,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信息支援部队等国防科技力量震撼亮相时,同学们再一次受到震撼。接着,吕红波老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伟大胜利光耀千秋”的论述,深入阐释纪念活动背后的时代意义:“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当代诠释。抗战精神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中焕发新生,为青年指明了奋斗坐标。”
二、精神解码:多维剖析抗战精神内核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聚集新时代青年应当如何理解抗战精神,吕红波老师对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进行了解读。他说,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穿越历史云烟的“活的力量”,正等待着新时代青年用青春续写它的当代华章。
三、青春共鸣:学子共话时代使命担当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学生代表踊跃分享感悟,大家谈到:抗日战争,洗刷了近百年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回顾胜利历史,更能感受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信念。抗战时期,许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成为那时的民族先锋。今天,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早已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而是要把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结合,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同频,绝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做“有温度的爱国者”。
四、薪火相传:知行合一践履精神
活动尾声,吕红波老师发出行动倡议:抗战精神从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它藏在同学们为专业课熬夜的灯光里,藏在大家为社区服务的汗水里,也藏在每一个人为理想奋斗的脚步里。当同学们把“爱国”变成“行动”,把“气节”变成“品格”,把“英雄”变成“日常”,把“信念”变成“坚持”,就都是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抗战精神”。愿同学们以抗战精神为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为深刻缅怀抗战英烈,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正蒙三院思政名师工作室于9月12日举办主题为“我心中的抗战故事”的思政力量进书院活动。赵千秋老师与来自正蒙三院的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共同回溯历史,缅怀英烈,探讨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

活动伊始,师生共同观看了微视频《我们在纪念什么》。该短片以珍贵的历史影像和深情的叙事,叩问纪念的意义,深刻揭示了抗战胜利对于国家存亡和民族觉醒的重大历史价值,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共鸣与深刻思考。
观影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结合短片内容与自身感悟,分享了来自家乡的抗战故事、家族先辈的英勇事迹以及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启示。“纪念,是为了永不遗忘;传承,是为了坚定前行。”学生代表麻悦姗说道,“短片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纪念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一种在危难中屹立不倒的民族之魂。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必将这份记忆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大家一致认为,抗战记忆不仅是民族历史的深刻烙印,更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本次座谈会通过重温抗战岁月,不仅强化了师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为推动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大家纷纷表示,要将缅怀追思转化为前进动力,将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