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大思政课”、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5年7月15日至20日,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文物局组织的2025年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西安外事学院“青年筑梦延安行”团队重走革命圣地,开展为期六天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一行17人通过实地探访19个革命旧址,在历史现场感悟革命精神,在文物史料中汲取奋进力量,以青春血脉赓续红色记忆。
Day 1 | 寻根溯源,重温峥嵘岁月(7月15日)
第一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走进位于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讲解员引领下回顾这一抗战时期的历史。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记载了从秘密交通站到红军联络处,再到公开办事处的发展历程。

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泛黄照片以及一段段详实史料,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顽强战斗的场景,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即将奔赴革命圣地的热血青年。
第二站:西安事变纪念馆
三座青砖灰瓦的西式小楼静静矗立,馆内“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展”系统呈现了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

在张学良公馆,通过《西北文化日报》号外、“兵谏”手谕等珍贵文物,再现了1936年那段影响民族命运的关键历程。学生们在笔记本记录下:“这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站:安吴青年训练班旧址
在被人们誉为“革命青年摇篮”的安吴青训班旧址,触摸斑驳土墙与黑板,依旧能感受当年青年学员的革命热情。
院中老槐树见证万余名青年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的壮烈历程。同学们开展互动体验活动,学习革命青年的学习生活方式。

安吴青训班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诠释:英雄并非天生不凡,而是普通青年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永远是为理想奋斗的姿态;家国情怀的传承,始终凝结在每一代人的担当之中。
第四站:薛家寨革命旧址
1933年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薛家寨成为照金苏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以及红二团和陕甘边游击队的后方基地。

团队攀登海拔1600余米的薛家寨,沿崎岖山路体验红军依靠铁索攀登天险的艰辛。在“红军四寨”看到由黄土垒成的墙壁,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Day 2 | 踏寻足迹,感悟革命精神(7月16日)
第五站: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展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先辈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生动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广场举行《红星闪耀》主题宣讲,激励青年传承照金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第六站: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8月,23位与会者就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里,用7天7夜的争论与共识,定下了“动员全民族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的抗战策略。

在洛川会议旧址,那孔坐北朝南的砖砌窑洞,土炕上铺着褪色的粗布褥子,桌案上摊开展示的泛黄文件复印件,正是当年会议讨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案。
第七站:直罗镇战役纪念馆
“直罗镇战役是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纪念馆的后端,庄重地陈列着所有目前能够找到的、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将士军官名录。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值得我们所有人永远铭记与怀念。
Day 3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7月17日)
第八站:甘泉雪地讲话旧址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甘泉县道镇象鼻子湾村的雪地上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革命的胜利积蓄了精神力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感悟毛泽东“雪地讲话”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宣讲,用生动语言讲述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九站:甘泉八千里豆腐厂

团队走进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现场,从选豆到成型全程体验生产流程。这次别开生面的参观让师生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第十站: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镢头、纺车等文物,无声诉说着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史。

在南泥湾革命旧址,这片孕育了自力更生精神的土地上,西安外事学院青年筑梦实践团以一场深情的朗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Day 4 | 圣地巡礼,精神洗礼(7月18日)
第十一站: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承载厚重历史、闪耀革命精神光辉的殿堂。它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深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

珍贵的历史文物、生动的影像资料、详实的文字记载,全方位展现了从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第十二站: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

走进抗战指挥中心、中央军委礼堂、毛泽东旧居、防空洞等历史场所。斑驳土墙、简朴陈设让师生深切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第十三站:枣园革命旧址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3 -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毛泽东旧居,《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如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在周恩来旧居,被他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同学们体悟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第十四站: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同志种过的菜地、周恩来同志用过的纺车、简陋的窑洞办公室……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Day 5 | 登高望远,青春宣誓(7月19日)
第十五站:宝塔山
宝塔高高矗立,挺拔而有力量,像无声的标记,提醒我们回望过去。站在宝塔山下,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宝塔高耸入云,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登上延安地标宝塔山,细雨中的宝塔更显庄重。在入党誓词碑前,师生以青春名义宣誓:做信仰传承者、人民勤务员、时代破浪者,将延安精神铸入灵魂深处。

第十六站: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
在1937年至1943年期间,作为原中共延安县委和县政府驻地,见证了无数热血与奋斗的瞬间,如今仍焕发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原中共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了解当时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开荒生产运动,重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历程。
第十七站:桥儿沟革命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
革命年代,文艺队伍汇聚延安,推动文艺组织蓬勃兴起。无数人民艺术家,发出了抗战文艺的民族怒吼,以文艺力量激励无数革命志士肩负使命,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最终迎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纪念馆内,毛泽东给鲁艺教员向隅、唐荣枚的信,《黄河大合唱》早期演出用过的定音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稿件……这些见证延安时期文艺繁荣的物件,展现了人民文艺的气象万千。
Day 6 | 薪火相传,初心不变(7月20日)
第十八站: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它坐落于延安南川花石砭半山腰,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陕甘宁边区建设中的重大贡献。

珍贵的历史照片、斑驳的革命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都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前线、巩固后方、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光辉历程。
第十九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映入眼帘。通过珍贵历史照片和文物,感受抗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革命年代的抗大师生,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后方,他们积极参与生产建设,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

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历时六天,西安外事学院“青年筑梦延安行”团队师生在19个红色教育基地中追寻革命足迹,在历史文物中感悟延安精神。青年学子从宣誓仪式的庄严时刻,到“大思政课”的思想交流,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革命精神,将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广大青年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春动能,在新征程上贡献外事青年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