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转发|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实践
日期: 2023-09-0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批判旧世界中对建设未来新世界的规律揭示与科学概括。这一总体性概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在社会发展价值立场上始终确保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发展动力层面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制度基础层面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政权建设层面始终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政治保障层面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基本原则既是判断和辨识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又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梳理和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实践及其不断赋予的“中国特色”,对于深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把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立场

  立场表征的是价值站位与实践旨归,宣示的是在具体实践中“为了谁”的根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少数人”攫取剩余价值的真相与伪善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要求,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旨向,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思考。

  其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建构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新格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出发来考察、理解历史与社会实践。正是在对“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的考察中,确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这一社会实践的根本问题。在出发点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善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归宿上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并把这种满意具体落实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向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发展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创设了人民中心的新图景。

  其二,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致力于“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以“美好生活”统摄的好日子,从客体方面来看,要求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硬需求”以及更好的民主法治环境等“软需求”。从主体方面来看,“美好生活”致力于让每个人的才智、能力和水平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维目标与不同层级渐进的过程,未来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与社会关切,强调不仅要切实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而且致力于更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人的才华有展现的机会,人的价值有实现的舞台,在实践中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其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总体观,谋求的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以“部分人”“少数人”为中心,也不是简单地以每一个自然人为中心,而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既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又突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确保“个体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这与西方人本主义理念截然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标榜“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中心位置,在人类解放进程中特别是在反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西方人本主义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过度宣扬个体欲望,把个人作为目的,追求个人至上,制造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起来,既注重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又突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发展道路,这不仅复归了人民中心的真正含义,而且畅通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效路径。

二、推进生产力总体跃升,优化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内涵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历来是先哲圣贤们津津乐道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之“谜”不在于人自身的所谓理性,更不在于“天上的云雾”之中,而是蕴藏在“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中。作为决定“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形态的更替。致力于谋求全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强调,如果没有生产力的继续发展,那么“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列宁则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明确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在实践中优化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内涵与空间。

  其一,明确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生产方式本质上创造的是一个“物”的社会,衍生的是人的异化与社会的分裂。如何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导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始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中心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明确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向。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根本动能,指向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协调是推动生产力总体跃升的内在要求,关注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推动生产力总体跃升的必要条件,凸显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开放是推动生产力总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关照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推动生产力总体跃升的价值归宿,明确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属性问题。新发展理念拓展和优化了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与结构,深化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律性的认识。

  其二,明确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的重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内部要素的优化与外部关系的革新。生产力内部要素的优化,是指通过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不断重组、创新来推进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外部关系的革新,是指通过革命或改革来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关系束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内部要素的优化与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实际,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实践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了新时代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调适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关系。作为决定“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力,表征的是人们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彰显的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及其自然规律对生产力具有客观先在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前置性载体。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对自然界的索取而疏于对自然的保护,在征服自然的同时破坏了自然,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全新理念,把“生态”与“生产力”有效统一起来,突出了“自然”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前置性存在与基础性地位。在实践中,强化绿色发展,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论断及其实践,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内涵。

三、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的制度化。一般来说,经济关系是指在一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而在这一关系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居于决定性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呈现加速“社会化”的现代大工业背景下,消弭这一矛盾的当然举措是“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正是在这一现实逻辑下,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强调,只有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全新的生产关系作用下,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成为自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本质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实践。

  其一,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践路径。一是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在实践上,持续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要着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同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三是强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公有制经济在重要基础产业和大型制造业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供给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两者在产业分工上互补、协同;同时营造不同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其二,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构体系。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起,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标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化。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生产的运行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同时强调“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从生产社会化的“总体”出发来认识和组织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不断优化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生产的所有制、分配制和运行机制相统一的制度体系,从三维整体视阈来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其三,不断丰富和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保市场在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打造现代化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同时又强调市场的“有效”离不开政府的“有为”,遵循市场但不能迷信市场,要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调适市场的盲目与误区,善于设置“红绿灯”来制止资本的贪婪与市场的无序,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确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耦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是将“如何有效生产”与“为谁生产”有机统一起来,既使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能充分进入到社会生产中,又遵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属性,从整体上畅通了生产的全要素与全过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四、聚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作为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专政是对多数人民主与对少数人专政的统一,其核心要义是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在总结“巴黎公社原则”时,马克思认为,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赞叹公社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于夺取政权而且在于巩固政权,并强调这种统治形式不是布朗基派的“少数革命家专政”,而是由人民通过其政治代表直接管理国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国化表达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人民专政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民主专政的重点是如何更有效地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更好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的理念与实践不断完善,全过程特征愈发凸显。

  其一,聚焦民主的本质,充分诠释了人民民主就是全过程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本意就是“人民当权”,体现的是人民对国家的统治。作为反封建先锋与旗帜的西方民主,鼓吹天赋人权,标示人人平等,在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是“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全过程地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全过程性不仅体现在民主选举时的人民投票,更体现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全部实践中,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包括了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各种要素。实践证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真实、管用地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性概括与本质性揭示。

  其二,聚焦民主的实践,不断厚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过程特质。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有序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有序的,生成这一有序的内生性动力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强调,人民民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健全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渠道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架,不断“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式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与社会事务民主的统一。实践证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覆盖国家政治生活的全过程,也体现在诸如居民(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等这些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层社会事务中,可以说是贯穿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充分展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特质。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问题导向,重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具体诉求和利益关切,其建构的民主制度体系能够确保真实、有效地听取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声音,是民主程序与民主实效的统一。

  其三,聚焦民主的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标注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民主的实现机制与实践样态却是不断发展的。长期以来,在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包裹下,不断赋予民主认识的某种“确定性”思维,把民主简单地等同于选举民主、票决民主,将多元化的民主实现形态不断单一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实践证明,奉行“多数人票决”的西方民主并不能有效维护和实现“多数人的权利”,反而沦为少数人统治的道具,走向了民主的反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民主的过程性与完整性,遵循的不是某一节点上的“一选了之”的抽象权利,而是聚焦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全过程,体现的是人民全过程当家作主。作为一种全新民主形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具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丰富民主形式与完整民主内容的统一,标注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五、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拓展了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有效路径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队伍中最有觉悟的人组成的,“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能够引领无产阶级运动的方向和未来,带领无产阶级不断走向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带领下,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管党、治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核心命题提出并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思考与实践,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其一,强化党是领导一切的,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权威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与客观现象,是生产力对交往形式的内在要求。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托执行有关的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通过有效的制度体系落实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呈现在国家治理的各种政策措施的设计、安排和运行之中,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其二,拓展和深化党的建设总布局,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不断精进,一是党的建设布局结构不断深化。一方面,把党的“政治建设”“纪律建设”作为相对独立部分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拓展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强化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要求反腐败斗争“深入”党的建设,标识了党的建设布局从传统“平面推进”到“立体发力”的升级和优化,深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结构体系。二是党的建设布局内容重点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党的政治建设关涉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等政党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政治建设“有效”,其他建设才能“有用”。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挥政治建设的引领、支撑和灵魂作用,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其三,突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既标示了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现实紧迫性。“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动力引擎,传导的是一种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主动性革命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向党内痼疾开刀,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出了一整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确保了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铸就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

  (作者简介:吴阳松,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


版权所有: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陕西西安鱼斗路18号邮编:710077ICP 备案号:050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