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21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现代外国哲学》编辑部、《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跨学科对话与生活观照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2401会议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早稻田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人工智能,从哲学、文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视角作了精彩发言和热切讨论。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剑涛、袁燕和樊潇飞三位老师参加了会议。刘剑涛博士现为《现代外国哲学》编辑,与复旦大学学院教师及《现代外国哲学》编辑王聚博士、《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共同筹备会议和主持发言及讨论。

袁燕博士在会议上作发言《智能社会的体制诉求中人的本质新进化》,围绕智能化、社会体制与人的本质展开探讨;基于人类社会发展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她指出人在不断改变、创造着自身的本质。

樊潇飞博士的发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反思》主要围绕劳动分工、马克思分工思想等关键词,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分工的逻辑及实现路径,指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突破了“旧式分工”的束缚,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趋势更加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