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晚,西安外事学院“弘道七方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七期学术报告会,在西安外事学院学术苑101教室隆重举行,并同时开放学术苑102教室同步直播,近400名师生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老子哲学的四个核心观念”的精彩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主持,同时邀请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七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老子学院院长李健博士担任学术与谈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运动中心的全体教师现场参加了学术讲座。
报告会伊始,张周志教授向与会师生隆重介绍了罗安宪教授。罗安宪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哲学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分册执行编委,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罗安宪教授长期致力于道家哲学、先秦哲学、儒道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中国孔学史》、《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老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史教程》等一流学术水平的论著,主编《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13册),音像制品《中华经典资源库:老子》。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今天我们十分荣幸的邀请到罗安宪教授给师生讲先生最拿手的《老子》研究的学术成果,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罗先生开讲!
罗安宪教授首先声明了他研究哲学,包括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强调哲学思维一定是一种观念思维,因而哲学研究也一定是一种概念逻辑分析的探究。罗安宪教授结合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创办“道家读书会”社团,及自己主讲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深刻体悟出发,辨析了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胡赛尔等人将哲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并基于此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罗教授强调哲学史需要从“哲学”和“历史”两个维度来看问题。首先,哲学是一种观念、概念,而非只是一种思想。他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名句佐证其观点;针对历史,他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特别是儒学出发,直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发展轨迹,引经据典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其后,他着重阐明哲学和观念的关系:明确哲学是一种概念,但不等于概念,而是系统化的概念。
在论证阐发了自己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罗安宪教授以此方法论原则,直接进入今晚学术讲座的中心论题——老子哲学的四个核心观念。罗教授特别指出,现行的《老子》共有竹简本、帛书本、北京大学收藏的竹书本、以及以王弼注本为代表的传世本,理清了学习研究《老子》文献的文本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罗安宪教授认为,《老子》中的第一层次概念是:道、德、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虚静、柔顺等。讲座重点围绕道、德、自然、无为四个核心概念展开。
他引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明“道”和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统摄地位,其他概念都是居于从属地位,是为“道”服务的。他从字体结构与含义演变,尤其是采用同时期的重要经典的相关用法,解释“道”的本意,道和德的关系,及老子对“道”的深化,道是万物的根本。
关于德,他指出,德是道的具体落实,是一个具体的范畴,是道在人身上的具体落实。通过对“德”字本义的分析和其在实践中的现实价值,及道儒两个学派对“德”理解上异同的比较和阐述,深化并拓展了“德”的内涵。
“自然”一词,涵义丰富,表述多变,很难把握。罗教授以自己潜心钻研之独到见解,注重以字形结构分析为基础,将“自”和“然”两字拆分开来分别解释其涵义,并对两个字做了语义学、结构学和文化学上的多重比较解析。他引用《老子》相关篇目中的经典语录深入解说“自、然”两字的精妙含义,同时对王充、郭象等后代人士对该概念进行的进一步注释之变化,及该概念与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自然”的关系进行细致周到的哲学思辨和具有严谨逻辑的学理性提升。
“无为”概念颇为玄奥,历来为学界所争。罗教授引用多处经典话语打开“无为”概念,并逐一展开解读。他注重对“无为”和“无不为”两个相辅相成概念的关联性的辩证思考,引导我们如何准确界定、有效区分这两个重要概念及其认识论、方法论意义。
最后,罗教授重点就《老子》第三十八篇内容进行学术升华和讲座总结。他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一句为例,表明这一篇是《老子》的关键篇章和灵魂段落,需要深入研究领会。他还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观念,以立体坐标图示形式与道家的“道、德、自然、无为”观念直接对应连结起来,推演了他们之间的内在思想理路和逻辑关联。接着,他以《老子》第八十一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指明道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思想启发。
在对话交流环节,李健博士结合国内学界近年来对道家思想核心概念“道”的解读的主流观点,及罗教授在讲座过程中提到的新观点展开与谈。他充分认可罗教授讲座过程中的主要观点,同时重点围绕“无为”和“无不为”两者关系,及其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做了学术交流。他指出,“无不为”是目的而非结果。结合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实际,我们必须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切实做到“无不为”。
互动环节,两位同学先后提问。一位同学就道家的“辟谷”养生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人为生存必须通过吃饭、睡觉等行为来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两者间的矛盾,提问如何处理道家向往的理想境界和现实间的矛盾?另一位同学提问: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都存在辩证法的方法论,两者的辩证法有什么区别?罗安宪教授以道与德的关系及其我们生活的常态化与暂时性状态的转换方法,回应了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他鼓励同学们在青年时代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要立足现实做好该做的事,对道家提出的理想境界要正确认识。并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勤思考,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学会辨析各种不同哲学学说和观点,有益吸取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价值。
张周志教授首先对于罗先生精彩的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其次高度肯定罗先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学术见解,三是高度赞扬罗先生以道、德、自然、无为四大核心理念建构和解读老子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贡献,四是感谢罗先生两个多小时一气呵成诠释《老子》八十一章完整系统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全体师生准确深入学习研读《道德经》作了很好的导读示范,五是提前邀约罗先生能多莅临我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峰论坛》和《弘道七方论坛》,给我们传经送宝。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术的话语永远精彩。《弘道七方论坛》将会继续秉持“两个结合”的主题学术话语,为外事学院广大师生不断奉献“高大上”的学术盛宴。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报告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